Sunday, September 17, 2017

坎坷人生 一身正气 悼念改敬礼先生

坎坷人生  一身正气
悼念改敬礼先生

我虽然与北京牛街文化名人改敬礼先生只见面一次,也就是他去世前不到一个月的那次。我们在见面前其实已经在网上联系过和电话多次联系过。几年前,我因为对清朝乾隆至嘉庆期间上海松江的改氏家谱特别是松江著名画家改琦的身世感兴趣,所以就查资料,包括在地方志、美术著述和网上收集史料。我浏览了网上柳河村人的博客,因为他谈了不少有关牛街的掌故,其中涉及到康熙时期牛街巨族改弼廷的事迹。未想到柳河村人博客的主人就是改敬礼先生。我们仅在网上打了个照面而已,但改敬礼先生对牛街历史的考证却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后来我通过自己的研究发表了两篇论文:《改琦和海内外孤本〈先贤谱图〉考》(《回族研究》2010年第2期,第165-171页)及《从阿拉伯到中国:论清代画家改琦的宗教信仰综合主义》(《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3期,第361-368页)。未想到过后若干月,我在教学之余时在办公室备课,悄然走进一位老人,他自我介绍是北京世族改家的后裔改敬信,专门从北京牛街地区跑到上海来见我,想谈谈他们改家的历史。我很高兴,因为我的文章竟然惊动了改氏家族的人,且亲自从北京来与我交流,心里甚为感动。我们谈了很长时间。改敬信先生谈起了他和堂兄改敬礼两人为了考证改家的历史跑了许多地方。他们感谢我的学术研究,说我的论文为改氏家谱的编写和充实提出了有益的线索。改敬信先生回北京后,将天津美术学院的一位何教授写的有关改琦评传复印件寄给了我,使我对改琦家世的进一步了解受益匪浅。去年改敬信先生又将他堂兄改敬礼先生写的《北京牛街文化掌故》一书寄给我,并附上了北京宛平改氏族谱考的打印稿。我仔细拜读了改敬礼先生的大著,对他的有关北京牛街回民街坊的历史典故,从清真寺到回民穆斯林姓氏,从行业职业到清真餐饮,从名人轶事到风俗习惯,从街巷到民宅,从玉石、珠宝业到牙行经纪人,像如数家珍那样,细细道来。阅后的感受是作者真像牛街的活字典,一切记载得那么清楚,牛街在作者的叙述下,真像中国大都市里的少数民族文化宝库和活现现的民俗博物馆。如果作者进一步努力的话,写出更加详实的牛街历史和宗教文化民俗志,那么,像牛街这样的北京穆斯林社区完全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那里申请世界文化优秀遗产保护的项目了。《北京牛街文化掌故》这部重要著作的写成,是作者作为牛街的原住民和历史文化的亲历者和研究者,加之他对本民族和伊斯兰文化的深厚感情,辛勤耕耘十载,平时又查找历史资料,在业余时间里又考察和采访老人,呕心沥血花费大量精力而创作的成果。改敬礼先生既没有科场学历,又没有学术头衔,但却写出了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他的成就真使我们这些科班出身且在体制内吃饭的人汗颜和惭愧啊。读书知人。虽然未与改敬礼先生见面,但心里却充满着对他的敬佩和赞赏。
我后来还拜读了改敬礼先生写的未出版的打印稿《回忆牛街文革历史》。这是他本人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亲身经历。改敬礼先生在文革中在牛街社区因要求保留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权利而被打成反革命,一生坎坷,历经苦难。他曾经被毒打、关押,受尽非人待遇,后来被发配到北京郊区的林场监督劳动。由于政治上被背了黑锅,他谈恋爱也被上面阻挠和压制,在伤心欲绝中被迫与女朋友分手。由于他正直和勇于坚持真理的个性,在文革多年里受到了不寻常的政治迫害,一直到文革结束后,他的冤案才得到平反。
改敬礼先生辛勤工作一生退休后,兢兢业业,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写了《北京牛街文化掌故》一书,此书在正规出版社获得出版。他的另一部有关《回忆牛街文革历史》的手稿还未出版。他们改家先祖是从阿拉伯麦加来的,后到中亚地区,然后进入新疆,在元朝时到北京定居,曾经做过叱咤风云的武将。明清时期,改家出了不少将门人才,为国家的边防和治安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清康熙时,改氏家族是北京富族,家产丰裕得能敢与王室斗富。听说原北京教子胡同清真寺是改家的私宅。现在牛街清真寺和通州清真寺里还留有改家大院的几个石雕花盆和奇石等。他对牛街历史和文化了如指掌。他的《北京牛街文化掌故》在反映北京穆斯林少数民族社区伊斯兰文化方面填补了一项空白。
201411月下旬,我应邀参加了中央民族大学举办的伊斯兰教哲学研讨会。在会前,我与改敬礼先生联系,想拜访他,同时也给他看我在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收集的基督教传教士在80多年前拍摄的有关牛街清真寺和街坊、穆斯林人物的老照片。他欣然答应。会议结束后,我根据他提供的地址于121日来到了他在大兴县的接待室。那是他与好友合伙经营的艺术沙龙,陈列着他和同事收集的陶瓷、瓷器、字画、玉石等藏品。他们谈了牛街伊斯兰文化和历史,他也看了我带去的几十张老照片。我把我新近出版的《影像记忆:20世纪30年代的撒拉族社会》一书赠送给他。他和堂弟改敬信先生还挽留我,让我品尝了北京的涮羊肉。虽然那天天气很冷,但我们的谈话却是充满着热烈的气氛,我们在有关北京牛街伊斯兰文化历史遗产方面的研究工作有许多共同语言。从他们的谈吐中我更了解了他们的胸怀和高尚的为人品德。
在北京见了改敬礼先生后回到上海。我继续上课和准备年终时每个教师必须经历的科研考核。年底前,一天突然接到北京牛街的改敬礼先生的堂弟改敬信先生的电话,说他堂兄改敬礼先生突发心脏病已归真了。我几乎不敢相信。不到四周前我在北京拜访他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如今先生已经溘然仙逝,享年68岁。这真是令人悲催痛心的事件。我总觉得老天为什么如此不公,让正直善良的人如此仓促和过早地离去。改敬礼先生的突然逝世的确是对牛街社区的历史和民俗的继续研究是一个重大损失,是牛街穆斯林社区失去了一位值得歌颂和敬仰的文化热心人。听说他的葬礼有200多人参加。这是人们感怀他对牛街回族文化所做的贡献的真实写照。我们默默地祝愿改敬礼先生在天园中的品级获得提升。让造物主赐福于他和他的灵魂。


上海师范大学   王建平教授

2015325
原载北京穆斯林民间杂志2015年第2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